注意到這一次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完全是一個意外-我在等捷運,抬頭看到了這個影片
而我個人認為也是這次展覽行銷上很成功的一個部份。
口口對於「博覽會」一詞,我一直停留在歷史課本上「世界博覽會」的理解之中,「博覽會」在我腦中的字典,指得就是一個分享某特定事物並相互交流與學習的大平台,但在幾個月前,我湊著去參觀了「新藝術博覽會」才漸漸理解「博覽會」一詞在藝術圈裡(或許不只是藝術圈)所代表的意義:「原來博覽會其實是大型拍賣會場的美名啊!」,但儘管如此,我仍舊參加了這次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雖說是大型的藝術品販售會場,但是我們卻無法忽略這樣的活動也是一個學習、開拓眼界的好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期中考前還要隻身前往的原因(明明就是愛玩,哈哈哈)。
口口這次參觀台北國際藝術博覽其實新鮮感不再像是上次去新藝術博覽會那麼興奮,憶起上次的經驗,是感覺很酷、很過癮,這輩子有多少機會可以一次看那麼多作品!甚至還能遇到藝術家在現場呢!(上次遇到了我很欣賞的時尚插畫家商少真)這次部展的形式是以「畫廊」為單位,由各個畫廊推出他們所主打的藝術家。我看展的方式還蠻愜意的,我以之字型的方式前進(畢竟展場大到會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才好@@),一路上看到喜歡的作品就會把作者的名字記錄下來,若允許的話也會拍照紀錄,這次的作品當中其實看到很多藝術家「常客」,或許真的有很多藝術家到了一定的知名度他們的作品就是會有固定的人喜愛收藏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單純的美術繪畫以及雕塑品之外,這次的展覽竟然有「新媒體藝術」的展區,身為新媒體藝術學系學生的我時常羞愧於無法精準的描述何謂新媒體藝術,於是本人抱著一顆好奇的心參加了那條展區路線的導覽。
口口好玩的是,那條路線的導覽竟然是本系研究所的大學姐,或許新媒體藝術在台灣的發展歷史真的還不算長,我們的第一站所謂新媒體的代表作品竟然「又」是系主任的作品。在導覽的路線上,有一些民眾提出了對新媒體藝術的看法,他們認為,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收藏性有待商榷,據畫廊負責人表示,購買了媒體藝術作品得到的只會是一個USB罷了,無法像是購買普通藝術品一般,直接帶回家擺著就好,購買媒體藝術作品還要考量到展示的方式,的確是我從來沒有好好想過的問題。
口口還有「生命力」
口口當那位民眾提到媒體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時,其實我有一點點嚇到,但仍心有戚戚焉。那位小姐手指著展場上,配合本次活動所設置的部落兒童公義攝影計畫區(One Love, One Art.),這麼說著:「新媒體藝術的作品時常讓人無法理解,作品的生命力好像沒有像這樣的計畫一般那麼豐富。」,唉,該怎麼說呢?連導覽學姐都有點支支吾吾,她說這也是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站在一旁其實也時常這麼想著-關於作品的生命力。總覺得自己對於這方面事情的思考常常在原地打轉,關於作品產生共鳴、展現生命力這件事情,然而我今天也很開心的體悟到,原來除了創作者本身之外,觀者也會思考這樣的問題,代表隨著時代觀賞者的思考真的漸漸也有了改變。我還振奮人心的發現除了許多系上學長姐、老師的作品外,開始有越來越多新人崛起進行新媒體藝術的創作,或許我不一定會成為一個藝術創作者,但是我還是想期許自己能記得那位小姐說的話,讓作品的生命力感動到觀者。
口口還有「生命力」
口口當那位民眾提到媒體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時,其實我有一點點嚇到,但仍心有戚戚焉。那位小姐手指著展場上,配合本次活動所設置的部落兒童公義攝影計畫區(One Love, One Art.),這麼說著:「新媒體藝術的作品時常讓人無法理解,作品的生命力好像沒有像這樣的計畫一般那麼豐富。」,唉,該怎麼說呢?連導覽學姐都有點支支吾吾,她說這也是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站在一旁其實也時常這麼想著-關於作品的生命力。總覺得自己對於這方面事情的思考常常在原地打轉,關於作品產生共鳴、展現生命力這件事情,然而我今天也很開心的體悟到,原來除了創作者本身之外,觀者也會思考這樣的問題,代表隨著時代觀賞者的思考真的漸漸也有了改變。我還振奮人心的發現除了許多系上學長姐、老師的作品外,開始有越來越多新人崛起進行新媒體藝術的創作,或許我不一定會成為一個藝術創作者,但是我還是想期許自己能記得那位小姐說的話,讓作品的生命力感動到觀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